《唯识三十论颂》第五课
唯识三十颂 第五课
净戒法师 教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大家为了度化一切如母有情发愿成就佛果,而修学第二佛陀千部论主世亲菩萨所作的《唯识三十颂》。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唯识三十颂》,现在学习第四科解释论文。解释论文分为三大科:第一、阐明唯识相;第二、阐明唯识性;三、阐明唯识行位。
阐明唯识相,世亲菩萨在《三十颂》中,第一个部分为我们阐释依他起的唯识的相状。相,就是唯识的相状、唯识的体相。唯识,它就是心王和心所,它就是我们所谓的缘起生法,都是依众多因缘而起现的有为的法。只不过在唯识宗中认为,一切有为法它的本体就是心识的体性,没有心外的无情的法,一切的万法都是以识为体性。识是什么呢?识是了别为性。因此一切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万法都是心识的体性,就是了别为性、明知为性、觉知为性。
对此,世亲菩萨以他无碍的智慧,以及依据三转大乘唯识的教理,为我们准确无误地诠释唯识的相,让我们就知道依他起的心识的体相。在下文中,从非常深广的层面为我们揭示八识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分别从众多的层面为我们详细地、透彻地、深刻地揭示唯识的相状,让我们对于唯识的体相有准确、深刻的认知。
接下来,第二科阐明唯识性。上面的唯识相,它是一个世俗相,它是一个因缘生相,它是一个有为法相。这些世俗的、有为、因缘生的唯识的法,它的法性是什么?它的实性是什么?它的真性、它的本性是什么?这就是第二科要为我们阐明的。
在揭示唯识性的时候,其实是从它胜义的层面为我们揭示,就是圆成实的本性。无论你是八识,还是八识心王所显现的法,它当体就是远离二我的空性——圆成实性,它当体就是远离了能取所取的二取的真如实性——圆成实性,这样圆满成就真实的本性是一切法的法性,是一切法的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实相,称之为唯识性。
这两科分别从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揭示了万法的本性。这两科其实对应讲到了境,或者讲了基的本性,讲了境或者基。
在讲解的时候,它主要依靠教语、教法,凭借着圣者如来的教法,以圣教量,还有唯识宗所用的比量,以圣教量和比量。为什么如来能够说出这样的法呢?就是如来现量照见唯识相和现量证得唯识性,因此以如来的现量照见,将自己照见的唯识相和唯识性为我们揭示出来,其实这是现量。世亲菩萨在阐述如来圣教量的时候,就是三转唯识的教典,比如说《解深密经》《楞伽经》等这些经典,还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这些论典中讲到唯识的教理、唯识的观点的时候,他借助于比量为我们论证,为我们建立、安立这两科中的唯识相和唯识性。为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什么依他起它的本性、它的法性就是二我空和二取空的真如实性——圆成实性呢?这些都是依教理以理论抉择,以理论建立的。因此,这唯识相与唯识性是依现量、依比量、依教量而成立的。
讲了这些,就像我们前面在讲论典的时候,论典的作用,尤其佛教论典,菩萨所造的论典,它的作用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的渊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思想多么高深,也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也不是为了摄受眷属,扩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是为什么呢?它有两个作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有菩萨造论有两个发心、两个目的。第一,为了增益圣教,令如来甘露圣教常住世间,这是第一个发心和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利益安乐有情。这是菩萨两大心愿和两大目的,也是论典的两大作用。
其中,在前面讲论典的作用有修治与救护作用。这个作用其实针对的是《瑜伽师地论》中讲造论两大心愿中的利益安乐有情。修治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要通过正法给他对治掉。佛法又称之为甘露圣教、甘露妙法。甘露的作用就是能够寂灭烦恼,让众生得到清凉,让众生到达无死之处,就是涅槃的境地,这是修治。救护,就是从三恶趣中将众生救护出来,以及从三界之中、六道之中将众生救护出来。
因此,佛教所有作的论典不是以辩论为主,不是以讲说为主,也不仅仅是放在我们口头上讲一讲,弟子听一听,大家想一想,不是这样,而是服务于,它的作用就是要修治和救护。
我们明白了世俗的唯识相和胜义的唯识性,这是二谛的本性。了知二谛本性,相应于二谛,就要修行。相应世俗谛修俗谛,相应于胜义谛修真谛。这二谛的修持也可以归摄在福德与智慧的修持之中。而福德与智慧的修持又可以被六波罗蜜多所包含。因此,第三科就阐明唯识行位,就是唯识如何来行。上面是境,是理,我们明理了,了境了,我们就有了正确的见地、正确的胜解,依解起修,依解发行,依见解你才能谈上修行。
修行,其实唯识行就是前面修唯识相和修唯识性,就是修二谛。二谛刚才又讲到,所有的修行摄在福德与智慧的两种修行中。这两种修行又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因此唯识行,首先像菩萨的论典中所说,大乘道都具备三大特征,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行,最终证得佛果。无论你是瑜伽行派,还是中观行派,这两大派,只要是大乘宗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修唯识行先要发大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的誓愿要发起来。之后,中间要广行六度,这都叫做行——唯识行。为什么叫做唯识行呢?刚才讲到,就是以了知唯识相和唯识性的见解摄持修,才会修行,这叫唯识行。这是广义的唯识行。狭义的唯识行,是修唯识的观法,修唯识教理给我们在《大乘义林》当中讲到唯识的五重观法,这些都叫做唯识行。
在经论中讲,资粮道主要了知了唯识二谛的理,它主要以闻思生起的定解而修。加行道四加行——暖、顶、忍、位,在入定中缘总相来修。到见道位的时候,现量触证,以无分别的智慧现量触证唯识的法性理。见道的时候,入定的时候,现量证得法性圆成实,出定的时候,自然而然了知一切诸行如幻事,虽有而非真的这种体性。这叫做唯识行。入定中着重修圆成实性,安住在圆成实性。出定中缘如梦如幻的依他起,广发誓愿,广发大愿,广修六度四摄,修持自利利他心。修道位的时候,将唯识的观法,在入定出定中,真实以八正道去修持,断掉修道所断的障碍,历经了二地乃至十地的阶位,这些都叫做唯识行。
因圆果满,到了菩萨金刚心位——最后末位,入于金刚喻定,这时菩萨位达到究竟,在金刚喻定中断掉最微细的障碍,此时就获得解脱,现前了解脱果的佛果。
随着修行由浅入深,修行叫唯识行,就出现了不同的阶位,就像我们上楼梯一样的,从低到高,从低级一直到最顶级,这些都叫做阶位。这个阶位我们昨天讲到,一般来讲道分为五位——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修道位和无学道位,也可以分为十三位。行了才会有位,叫做行位。行了才会有位的,行就是做,就是干。从世俗世间中,你不干,你是得不到地位的,财位、地位、名位这些都是有位次的,这些都是通过行了才会有位的,你不行的话你什么位都没有。
这样的话,就有刚才讲到的五位,都是修了唯识行出现的位次,以及十三位,地前两位、地上两位、地后一位,这五位再扩展就是十三位。地前两位,是种性位和解行位。地上,就是十地,十地是十个住位,从第一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这样就是十二住,再加上佛地,就是十三住,这叫做唯识行位。
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一科——阐明唯识相,它对应的是世俗谛。要想准确理解世俗谛,世俗谛就是宇宙万有的、真实存在的现象的法。再说一遍,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宇宙万有、真实存在的、有自相的、有自体的、有功能作用的这些法,这叫做世俗谛。世俗谛是内道和外道,世间人,还有外道,还有声闻人,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但是站在唯识学的立场上来看,他们都没有了达真正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宇宙万有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唯识相,这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境,唯有一心,这就是世俗谛的真相,要阐明唯识相。
要想知道这一点,必须要破除颠倒的执著、颠倒的分别、错误的见解,你才能够知道宇宙万有的世俗真相是什么,就是唯识相。所以,一定要破斥世间众生的邪见,一定要破斥外道的邪见,一定要破斥小乘的邪见,破邪,破掉错误的才能够显示出正见。正见面前见到的是真相,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相。
论中共用了二十四颂来阐述唯识相。这一科分为两个部分:一、略明唯识相;二、广明唯识相。
首先,世亲菩萨略标唯识相。这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标出自宗的观点,就是万法唯识的观点、心外无境的观点。这是略明唯识相。上根者略标就会直接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而悟入,断掉心外之境的邪见,断掉我、法二执,了知名言中一切都是依他起的体性。这是上等根机的人就会知道。中下等根机还不能够了解,所以菩萨再一次地展开论述,广泛地阐明唯识相,给我们讲到八识相关的内容。从很多个层面,像讲阿赖耶识的时候,从十门来分别,从十个侧面、十个方面让我们认识阿赖耶识的体性。这叫广明唯识相。
首先看第一科。
丙一、略明唯识相
这一科世亲菩萨用了一颂半来阐述。为了理解颂词的内容,我们需要菩萨在什么样的背景,面对什么样的人,面对什么样的疑问,说出开篇,写出这一颂半的颂词。
这就是他宗,所谓的他宗就是不承认唯识观点的人,包括了小乘十八部的观点,也包括了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还有世间人。这些外人们向唯识宗的论师提出问难说:如果唯有识,唯有心识,为什么世间和诸圣教中说有我、法呢?
大家需要明白,说唯识的时候,一定是破除了我、法的。有我执、有我见、有我和有法,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唯识,建立唯识一定要破掉我、法。
论典跟经典,很多时候论典的不共的特色就是通过问答,正反双方、内外双方通过针锋相对的问答、辩论,来澄清法义,这是论典的特色。《唯识三十颂》也不例外。当论主标出、举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仅仅是识,就没有我和法的,也意味着没有独立的能取、所取,仅仅是一个心识。宇宙万有就是一个觉知,就是一个了知,就是一个明知的心识,这是唯识宗的观点。当这样的观点抛出之后,整个世间界、整个外道界、整个小乘界就掀起了极大的波澜,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理解不了,他们接受不了,他们就会难问唯识宗。
说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在世间会说有我、有法呢?这是第一个问题。你怎么来说服世间呢?你怎么来给世间人一个交代呢?这是第一个,这是与世间相违。因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宗派会认为万法唯识,“没有我、法,唯有心识”这样的观点。
第二,在圣教中也会说,在声闻乘的圣教中,在菩萨乘的圣教中,世尊分明说到有我、有法,这是你与圣教相违。
所以必须要明白对方的问题,我们知道答在问处,这是有针对性的。说如果仅仅有心识,没有心外的境,怎么世间会说有我、法呢?这是与世间相违,这是与理相违。又说,圣教中也说有我、有法,而你说唯识无我、无法,这是与圣教相违。
既违世间又违圣教,既违理又违教,你是左右不是,进退两难。大家都这样认为,大家也都这样说。
这并不是像兔角、龟毛、石女儿等,这些压根不存在,所以也不可能说它们是青的、黄的、赤的、白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性不存在的缘故,或者没有本性的缘故,就不可说。而世间和圣教中都说我和法,说就说明是有的,没有的是不会说的。世间在说有我有法,圣教中也说有我有法,有了才会说,没有了没办法说。就像龟毛、兔角,我们没办法说它是青的、黄的。这根毛是青的?还是黄的?还是黑的?你无从说的。如果按照你宗所说,我和法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为什么在世间和圣教中都会有这种说法,会有这种观点,这是对于唯识宗的一种问难。
我们知道在因明学上你要立宗,所谓的立宗就是安立自己的观点。佛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宗派,其实就是要揭示宇宙人生,或者我们面对的这些万事万物,我们要认知它。求知欲是每个高等动物都有的一种欲望,为什么?因为我们无知,我们才会想要搞个究竟,搞个明白。这是高等动物从他生到这个世界上懂事的那一刻,他就会有这个。所以,小孩子会向父母、向老师提出很多很多的问题,只不过有些凡夫俗子遇到愚蠢的父母、愚蠢的老师和愚蠢的世间,最后就放弃了,想当然地就接受一切就是这样的,以及想当然地就接受了很多错误的见解,最后就这样被糊弄过去了,再放弃了求知的欲望,不再追问了。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们今天叫做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几千年留下的、被人们铭记的,以及从过去到现在还影响人类社会的一定是思想家。思想家为什么会被人们所铭记呢?就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智慧对于宇宙人生,对于万事万物的洞知,他们看得广、看得深、看得透。所以,他们的思想是人类在无知的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他们被人们奉为大师,是精神的引领者。而其余的普通的凡夫俗子,因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见不到,看不到,只能追随着他们。
我们可以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是我们追求思想、求知的这种想法不能没有。我们现在很多最缺乏的是什么呢?思考。没有思考,没有探索,没有追问,你不可能……为什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追问?我们就是要求知,要认知这个世界、认知宇宙、认知人生。而高等动物天生就有这种求知的欲望,但是后天被很多愚蠢的父母、愚蠢的亲友、愚蠢的老师和愚蠢的环境扼杀掉了,或者就给他们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他们就认为找到了标准答案和正确答案,放弃追求了。这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可以没有像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那样高深的思想,我们可以没有像罗汉、菩萨、如来那样的洞知一切的智慧,但是我们不能够放弃求知的欲望、探索的行动和思考。因此我们学习。成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者,成佛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了、无所不晓。这恰恰是我们人性中求知的这种欲望,得到究竟实相的时候的状态,就叫做成佛。所以,成佛是符合人性的追求的。
因此,我们这里你要立宗,就是对万事万物,佛教从来不会抛开我们现实,不会抛开存在的事物去论说、去研究、去立论,不会的。都会本着对于现实存在的这些事物作研究。所谓立宗,就是你研究,你了知,你对它的认知,你用语言说出来,认知是在内心,把自己内心中对事物的认知说出来了,就叫做立宗。所立宗就是你的思想,就是你的见解,就是你的认识,就是你的智慧。
立宗要远离九种过失,这九种过失可以包含这里讲到的两种过失,就是违理的过失——违背理论、理证的过失和违背教证的过失。如果有这违背世间和违背圣教的、违理和违教的两种过失,那么你的唯识的观点、唯识的立宗就不能够成立。这是依靠因明来说的,站在因明的立场上给唯识宗放过失,说你与世间相违,你与圣教相违,所以你的唯识立宗是不能成立的。
一般宗之立宗,他建立一个观点是从很多的方面来讲的。后面到法称菩萨的时候就是三支比量,陈那菩萨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内容。
这个宗,它的九种过失又叫做似宗九过,不是正确的立宗就会有九种过失。第一,与现量相违。第二,与比量相违。第三,与自宗的教证、教量相违。第四,与世间相违。第五,与自语相违,自己前后矛盾的,立论者所立宗的前陈与后陈相互矛盾。第六,能别不极成,宗的能别,也就是后陈不被对方所认可,不被对方认可,不是对方说我不承认就行,那不是的。你不承认他,你必须拿出理由来。第七,所别不极成。后陈是能简别前陈的,所以叫做能别。所别指前陈,它是被简别的。宗的所别,就是前陈不被对方认识、认知、认可,这是一种过失。第八,俱不极成,将第六和第七的两种过失集于一体,就是第八俱不极成,是前陈与后陈都不被对方所认可的过失。第九,相符极成,就是没有对论的意义。如果你的立宗出现了这九种过失,你就叫做似宗,相似的立宗,没有依据的立宗。所以古人,特别印度在建立观点的时候是非常的严谨的。
接下来我们解释什么叫做世间,什么叫做圣教,以及什么是世间所说的我与法和圣教中所说的我和法。
世间在经论中有以下几个意思,我们学法相唯识是非常重要的。你学了法相唯识,对于每一个法的相能够准确地下定义,能够准确地描述,这叫做法相宗。这就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你必须对这个领域的学术用语——我们所说的法相名词,要准确地理解。概念不清楚,你是根本搞不明白的。为什么在各个领域要找这些大师来编定专业的学术用语呢?就是给它很准确的、很精确的一个定义。通过定义、名称和对名称的解释,我们就能够对这个事物认知。
我们在今天佛教传播的时候,因为大家不学《俱舍论》,不学法相唯识,很多的用词是似是而非,所以佛法的解读也是似是而非,不准确的、很模糊的、很笼统的,甚至是混淆不清的。这就是必须要学习这些。
世间是什么意思?可毁坏的缘故,称之为世间。我们一般一说世间就指轮回,就指世俗世间。狭义的世间,我们会说这些世间人们,区别于学佛的人。世间人,就是包括这些世俗人。世俗所追求的这些都是可毁坏的缘故。你的婚姻、你的爱情、你的家庭。比如说就拿婚姻来讲,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可以被毁坏的、可以被破坏的,就叫做世间。它可以被破坏的,它是危脆的,它是不坚固的,这就叫做世间。
我们从大的方面来讲,轮回就是世间,出世间就是因为世间可以被破坏。一者,它本性就会坏,可毁坏的。就像六道轮回,我们这一期的生命都可以毁坏了,人可以毁坏,你才会变成天人,天人可以毁坏,才可以变成地狱,这些都是可以毁坏的,这是暂时来讲。这些都是可以破坏、可以毁坏的缘故,叫做世间。你看佛教的术语,一说世间就是轮回,一说轮回就是世间,世间是什么呢?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个大千世界,七火一水一风,彻底地可以毁坏了,所以它是可毁坏的,叫做世间。我们看人世间这些世俗人所拥有的地位、名声、财富、家庭、婚姻、爱情,这些都是可以毁坏的,所以这叫做世间人、世间法。
第二个,有对治的缘故,叫做世间。这些法都可以有对治。对,是相对。治,是消除的意思。就像两军对垒,正义消灭邪恶一样的,这叫做对治。世间法都有对治,所以叫做世间。就像我们在四谛中苦集二谛叫做世间,它的对治法是什么呢?道。道就是专门对治世间的苦集二谛的。
第三个,为什么叫做世间?隐真理故,称之为世间。世间法、世间,它能够隐藏、覆盖真理,所以称之为世间。月称菩萨《入中论》中说:“痴障性故名世俗。”就是愚痴障碍,我们有了这种痴障的世俗,就让大空真如的法性不得以显现,所以隐真理,叫做世。
落在世间领域中,落在世法之中,叫做世间。你看,解释了世,前面三个理由解释叫做世——可破坏的缘故称之为世,有对治的缘故称之为世,隐真理的缘故称之为世。什么叫做间呢?落在世法之中,就称之为间。合起来叫做世间。
由此我们知道,在四谛中的灭和道,它不是世间。为什么呢?它没有对治的缘故。
这是世间。世间这里指的是什么呢?凡夫俗子,还有外道,他们叫做世间。他们落在世间,尤其从第三个世的,他们隐藏了真理。这些世间的凡夫俗子是被愚痴所蒙蔽了,就像瞎子一样见不到任何光明,就像在夜晚之中一无所见一样的。为什么叫做“人天长夜,宇宙黮黯”,就是这个意思,隐覆了真理。
所以,他们不可能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境、二我皆空的这样的唯识的道理。因此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认为是现量的境界或者道理的层面,来对唯识宗发出妨难,发出攻击。攻击的不是人,攻击的是唯识宗所执持的观点。
第二个圣教。圣者的言教,叫做圣教。圣是什么意思?是正的意思。非圣就是不正的意思。所以凡夫都叫做不正。圣者都是正,正者不邪。什么叫做正呢?与理相应才叫做正。以智慧对于圆成实性的这种真如理,完全能够契合、能够相应,这叫做正了。
于事无拥,叫做正。对世俗谛的这些法,他没有拥堵,没有滞碍。能够随顺世相的法,称之为圣。圣者所说的教叫做圣教,这里就指大悲世尊释迦如来他的教法中说到有我、有法。
这样的话,世间人包括了凡夫俗子和外道说有我有法,大悲世尊的圣教中也说有我有法,对方就拿这两种来攻击唯识宗的立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与世间相违,与圣教相违。
面对这样的质难,面对这样的质问,面对这样的问难,世亲菩萨用颂词来回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世亲菩萨说,无论世间所说的我、法,还是圣教中所说的我、法,由于都是假说的我、法,没有实体。由假说的我、法,就会有世间的种种我相的生起,有世间的种种法相的生起,有出世间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我相的生起和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法相的生起。但是,都是假说我、法,没有真我、真法。无论世间和圣教中,没有真我、真法,叫做由假说我、法。
直接针锋相对地回应了对方的观点。虽然你们说世间说有我、法,圣教中也说我、法,但是由于都是假说我、法,换言之,我、法没有自体,我、法没有自性,我、法是空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种相转呢?都是假说。换言之是假我、假法。世间有种种的假我、假法,出世间有种种的假我、假法。
种种的我、法二相,它是依何而生起的呢?第三句说“彼依识所变”,世间所说的我、法的相和圣教中所说我、法的相,都是依有情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相见二分所安立的。这指明了世间和圣教中所说的二我是空的,是遍计的。前两句,其实是说了遍计法不存在。第三句,指示了依他起在世俗中存在。遍计是依靠什么出现的呢?遍计法其实根本不存在,但是在有遍计的众生的心识前,是有这种我、法的相转的。
所以说,彼世间所说种种我、法的相,“转”字就是生起的意思,世间的种种我、法的相和圣教中的种种我、法的相,叫做“彼”字,它其实是遍计所执的,是二谛中不存在的,所以称之为假。但是假必依真,它是依什么呢?依识所变现的相见二分,众生不了知,对于相见二分作了颠倒妄执,就依心识所变的相见二分,而安立出种种的世间的我和法,还有圣教中的我和法。当然圣教中的我、法不是不了知,是如来了知,但是为了众生的缘故而假说了我、法。它是依什么安立的呢?就是依心识自证分的,我这是按照护法菩萨的观点讲,依心识的自体,就是自证分的心体生起变现出来的相见二分所安立的我和法。
在《摄大乘论》中讲到三自性。绳子、麻绳,在名言中是有的吧?将麻绳看成了蛇,蛇是没有的,蛇相是没有的。但是在眼睛出毛病,看错的人的眼前,你不能说根本没有。所以,在迷乱的众生妄执的心识前是有遍计所执相的,也就是说我、法两种相的。就像刚才说把绳子看成蛇的人有没有呢?在他的眼前是有蛇相的,这叫做种种相转。但是,其实所见的蛇是什么呢?是绳子,这就是彼依识所变,它其实就是依他起心识变现的,它是存在的,在名言中存在的。圆成实性,详细分析这个绳子的时候其实是麻。是麻绳,不要说现在我们都是塑料或者其他的材料,比喻我讲的是麻绳,当分析到麻的地位的时候,绳子还存在吗?绳子不存在,那就是圆成实性。比喻只取一分,还有这个麻,圆成实性是不是细分的这些法呢?不是这样的。叫做彼依识所变。
前面两句是破斥了遍计法——遍计的人我和法我,遍计法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心外的境是不存在的,心外的法是不存在的。二我空、二取空都是不同的表达,其实是一个意思,遍计法是不存在。但是为什么在众生面前、世间面前会有种种这些我、法呢?哦,他依识所变的,这就是指示了依他起是存在的。彼依识所变。
这个识,我们一说识又叫做心,在哲学上也有唯物、唯心的说法。这个心、识到底指什么呢?能变的心识是什么呢?它直接的体相就是觉知、了知、明知,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它有哪些种类呢?就是下面那三句讲“此能变唯三”。此所变的相见二分,它的能变的心识,从略的来讲只有三种,这样来消文。此所变的相见二分的能变的心体,从略说来讲只有三种,广说的话有八种。
这里应当说唯有三类,哪三类呢?就是所谓的异熟识、思量识及了别境识。最后这个识字,要与前面三种搭配,就是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这三类。异熟识对应的是阿赖耶,思量识对应的是末那识,了别境识对应的是前六识,这样是三类,扩展开来是八种。唯,是决定的意思。
这一颂半,其中的前面三句是回答他宗的妨难,并且破斥他宗的邪执、错误的观点,同时简略地标明唯识自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这是前三句的主要内容。后面三句“此能变唯三”一直到“及了别境识”,是简略地辨析唯识的相,同时给我们彰显出能变的心识的自体。
先把颂词消了一下文,从两个方面划分了一下段落。
好,这堂课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评论已关闭